首页 > 最新动态 > 懂一点主题公园运营,更好干文旅!
最新动态
懂一点主题公园运营,更好干文旅!
2025-08-191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2025中国(郑州)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新场景、新体验!


作者 | CAAPA签约作者
主编 | 杨明
责编 | 井翔远


在地产红利退潮、消费升级加速的今天,“文旅”几乎成了地方政府与资本共同的救命稻草。但很多项目一落地就陷入“重资产、慢周转、低坪效”的三重困境:  


重资产——动辄上亿的前期投入,回收周期动辄十年; 

慢周转——不像住宅可以预售,也不像商场可以拆铺卖,建成开业才是刚刚开始,现金流全靠后期运营; 

低坪效——很多景区一年接待量看着热闹,一算人均消费不到120元,扣掉渠道分成、运营成本和折旧,净利润率不到5%。 


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,根源在于轻视运营,且对“文旅”的理解不够深入,把“文”和“旅”当成了两个独立模块:文化板块负责讲故事,旅游板块负责卖门票。结果故事越讲越大,落地越来越空;门票越卖越低,客流量却不断减少。


主题公园虽然不尽都成功(甚至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),但恰好提供了一种市场导向的运营思维,和把“文”与“旅”焊接在一起的较为成熟的方法论——IP、场景、动线、演艺、二消、会员、节庆、数字化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的运营颗粒度,才是文旅项目能否穿越周期的生死线。



主题公园的“七寸” 




(一)IP不是吉祥物,是成本模型  


环球影城敢花数亿美金买“哈利·波特”授权,是因为它能算出:每多一个主题区,人均停留时间每增加1-2小时,二次消费率提升10%以上,客单价提高数十美元。 



图片



国内很多项目把IP当“吉祥物”“打卡背景板”,结果授权费花了,故事没讲圆,游客拍完照就走。真正的IP运营,是把故事拆成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六个维度的SKU,再反推投资强度与回报周期。 


(二)场景不是装修,是时间算法 


迪士尼乐园的“沉浸感”不是靠砸钱堆特效,而是靠“时间算法”: 


排队区预演——把等待变成剧情铺垫; 

单动线设计——让你永远看不到出口,不知不觉逛满3小时; 

光影+气味+温度——黄昏时自动调低园区色温,烘焙店释放奶油味,刺激饥饿消费。 


这套算法的本质,是把“物理空间”转化为“心理时间”,从而拉长停留、提高消费。 


(三)演艺不是晚会,是情绪杠杆 


宋城演艺为什么能做到高毛利率?因为它把“演艺”做成了“情绪杠杆”: 


白天看景,晚上看戏——解决留宿问题; 

室外+室内双剧场——雨天也能演;

观众席可旋转、可升降——同一场地一天排五场,坪效翻五倍。


更关键的是,演艺内容定期迭代,让游客“二刷”有理由。 


(四)二消不是零售,是“剧情付费点” 


环球影城魔杖互动点的设计逻辑:


先在商店卖魔杖(高毛利); 

再到城堡前教咒语(免费体验);

最后在指定橱窗“施法”触发彩蛋(二次炫耀)。 



环球影城哈利波特主题区



游客为了拍15秒短视频,心甘情愿排队40分钟,顺带把周边买了。这就是把“消费”嵌进“剧情”,让掏钱成为游戏的一部分。 


(五)数字化不是上小程序,是“会员资产化” 


某迪士尼年卡用户不到总游客量8%,却贡献了25%的二消收入。核心在于“数据驱动的会员运营”: 


入园前——APP推送错峰时段+优惠券,提升动线效率; 

游玩中——手环记录偏好,实时推荐餐厅座位; 

离园后——根据游玩轨迹推送限定商品,复购率提升3倍。


数字化不是省钱,而是把“一次性游客”变成“可运营资产”。 



无中生有,运营思维才是最大的“设备”



在笔者看来,迪士尼最值钱的不是米老鼠,也不是那座城堡,而是“能把一块空地在一夜之间变成海盗港口”的运营手册。所谓“无中生有”,并不是魔法,而是把“时间、空间、人力”三种成本最低的可变要素,通过运营思维重新组合,在游客心里“造”出一座原本不存在的乐园。


(一) 时间维度:用“运营日历”凭空造旺季


环球影城每年凭空多出两个旺季——万圣节 Horror Nights 和圣诞节 Holiday Parade。靠的不是新建项目,而是: 


提前一年把“恐怖演员”招募、培训、排班写进日历; 

现有场景加黑灯、换BGM、喷冷雾,成本不到平日1/10; 

门票单独定价,比日场贵30%,却能让淡季客流翻倍。 


有的景区一年只忙三个月,缺的并不是新项目,而是一张“可复制的运营日历”。


(二) 空间维度:用“折叠场景”让1㎡变3㎡ 


上海迪士尼“创极速光轮”白天是科幻过山车,晚上关掉主灯、只留LED灯带,就成了“Tron之夜”电音派对的天然舞池;设备零改动,坪效却翻倍。 



图片

△上海迪士尼“创极速光轮”



更极致的案例是东京迪士尼海洋的“地中海港湾”:白天是意大利小镇,夜里在水面加4台投影+8台水炮,30分钟就变成“海底火山秀”。硬件仍是那片水,运营却让它拥有了第二重生命。秘诀只有一句:场景不是一次装修,而是一场可逆的“折叠”。


(三) 人力维度:用“角色复用”让演员成为最大变量


横店影视城只有200名常驻演员,却能在同一天内: 


上午扮清代侍卫做“早朝打卡”; 

中午换民国服装演“街头枪战”; 

晚上披盔甲上“城墙保卫战”。 


一套服装成本3000元,三场活动票价合计400元/人,单日ROI超过1:10。 


“人”是主题公园里最灵活、最便宜的“设备”,关键看你会不会排班、会不会写剧本。


(四)故事维度:用“运营叙事”把空白地块变成IP孵化器


某主题公园曾把一块尚未动工的扩建用地简单平整后,立了10块空白涂鸦墙,发起“涂鸦大赛”——游客买票进场即可领取喷漆,在指定区域创作。  


三个月收集到3000幅原创作品; 

票价比平日高20%,却天天约满;

最受欢迎的10幅作品被做成周边,反哺二期工程主题。


没有IP就先让用户“共创IP”,这就是运营思维里的“反向OEM”(Original Experience Manufacturing)。


(五)成本维度:用“轻资产插件”把旧设备秒变新卖点 


深圳欢乐港湾的“湾区之光”摩天轮轿厢,原本只是观光舱。运营方在轿厢里加装蓝牙音箱+星空顶+一次性桌布,推出“高空下午茶套餐”,票价从80元涨到268元,上座率反而从40%提到90%。 



图片

“湾区之光”摩天轮



硬件投资不到设备原价的1%,却撬动了4倍收入。所谓“无中生有”,本质是把“运营插件”当成最小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,快速验证、快速迭代,再决定是否重投入。


在主题公园的世界里,运营思维才是最大的“隐形设备”。它能让一块空地变海盗湾,让淡季变旺季,让旧设备长出新钱。


文旅项目若想真正“无中生有”,先别急着加预算,先学会把现有资源重新排列组合——因为最好的故事,从来不是花钱买来的,而是运营出来的。



给文旅创业者的三句忠告  


(一)先做“最小可验证单元” 


不要一上来就砸十亿做景区。可以先用1000万改造一个旧仓库,测试“IP+场景+二消”模型:


选一个细分IP(比如国风机甲); 

做3个打卡点+1场沉浸式戏剧; 

门票59元,二消目标客单价80元。 


如果三个月内复购率超过15%,再考虑扩张。 


(二)把“文化”翻译成“时间货币” 


游客会为两种东西掏钱:节省的时间,或浪费的时间。 

节省时间的生意:VIP通道、免排队手环、行李直送酒店; 

浪费时间的生意:剧本杀、手作体验、宠物互动。 


先想清楚卖的是哪一种。 

(三) 永远留15%的“机动内容” 


环球影城每年万圣节会临时拆掉两个餐厅,改成“鬼屋”;圣诞节又把停车场变成“滑冰场”。文旅项目最怕“一成不变”。预留15%的可变空间,才能把“节庆经济”变成“持续增量”。 



别急着做文旅,先做“主题公园思维”的复用


过去十年,中国主题公园从“大不大”进入“好不好”阶段;未来十年,所有文旅项目将进入“活不活”阶段。所谓“主题公园思维”,本质是:


用IP创造用户粘性;

用产品具象化创意;

用运营“分发”体验与服务;

用场景延长停留时间;

用演艺提升情绪溢价;

用二消摊薄固定成本; 

用数字化沉淀会员资产。 


把这几件事想明白,再去谈情怀、谈文化、谈盘活,才不会让几亿、几十亿投资变成“空城”的下一批注脚。一句话:懂一点主题公园运营,更好干文旅——不是选择题,是生存题。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2025中国(郑州)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新场景、新体验!
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