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文旅要多听听游客,少迷信大师!
最新动态
文旅要多听听游客,少迷信大师!
2025-08-191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2025中国(郑州)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新场景、新体验!


作者 | CAAPA签约作者
主编 | 杨明
责编 | 井翔远

近日,某大师演艺项目停演的消息铺天盖地,让人遗憾的同时,笔者想到了一个更典型的案例:前些年某古城斥巨资打造的“宋韵光影步道”,在抖音上爆红三天后迅速冷却。设计团队由一位获过国际大奖的景观“大师”领衔,方案以《清明上河图》为母本,用3D裸眼屏、雾森系统、全息船夫营造“人在画中游”。然而开放首周,游客吐槽便铺天盖地:步道过窄,婴儿车无法掉头;喷雾喷头对准风口,冷风裹水直打脸;最致命的是全程无遮阴,排队两小时体验五分钟。景区管委会连夜在步道两侧加装蓝色铁皮遮阳棚,被戏称为“宋韵大棚”。一位网友留言:“大师负责造梦,游客负责中暑。”这条评论获得18万点赞。即便如此,笔者认为,把失败完全归咎于大师是失之偏颇的,批评“大师”于事无补,我们要从中探讨的是,文旅项目究竟应该由谁来主导。




近年来,伴随消费升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,文旅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一幕也时常发生:不少投资巨大的文旅项目建成后,往往喧嚣一阵又迅速归于寂寥;盛大开幕的“网红”景点,很快被游客吐槽为“千篇一律”“网红速朽”……其中不乏很多“大师作品,为什么会这样?症结之一,就是在策划、实施文旅项目时,我们听得太多“大师”的声音,而关注太少游客的诉求。



大师逻辑的盛行与问题




(一) 专业光环与需求错配


“大师”往往自带一套成熟的符号体系:青砖、黛瓦、马头墙,或是曲线、玻璃、光影互动。这些符号在竞标文本里极具冲击力,却容易忽视真实场景中的体感温度、排队长度、儿童推车半径、老年人如厕半径。  


(二)评审机制的单向度


当下多数文旅项目评审仍以“专家评审+领导拍板”为主,游客被抽象成“年接待量300万人次”的数字,而非具象的孕妇、轮椅使用者、怕晒的婴儿。


(三)流量幻觉下的速成心态 


“大师”方案通常承诺“一夜出片”,而目的地面临“半年出成绩”的考核周期,双方一拍即合,却无人为三年后的运维成本买单。


还有一些地方政府、企业之所以青睐大师,不是出于真正的审美追求,而是偷懒心理。在决策时,用大师的“名头”做背书,有责任转移的效应,“成了是大手笔,败了也可以甩锅。”


(四)大师方案的脱离客群实际


很多“大师”太注重“艺术性”“先锋性”或“自我表达”,设计景观或体验项目时,缺乏与目标客群的深度调研。他们熟悉理论,却不了解本地人胃口,也没站到普通游客的视角上思考“这些空间是否好逛、好吃、好玩”。



游客逻辑的力量:

市场的选择才是硬道理



(一) 游客才是文旅产品的消费者


文旅产业的本质是服务业,是“提供游客愉快体验”的行业。市场化逻辑下,最有权评价的不是专家和大师,而是掏钱买单、实际体验的普通游客。他们会用极为直接的“到访率、复购率、好评率”给文旅项目打分。


(二)“游客思维”打造的文旅样本


我们看到,能够长期收获人气和好口碑的文旅项目,普遍拥有以下特点:



1. 满足基本的“好玩、好吃、好住”需求

比如在杭州西溪湿地、成都宽窄巷子,人们不仅来观光,更能参与互动、品尝美食、住进有故事的民宿。游客不是“走马观花”,而是深度融入、流连忘返。


2. 有真实的文化“烟火气”

真正受欢迎的景区,都善于激活在地文化,“沉浸式”还原本地生活肌理,让游客享受“人与文化同行”的真实感。如敦煌莫高窟的数字体验馆,不是“复制壁画”,而是用可感的方式让人理解千年历史背后的文明故事。


3. 细节体验至上、服务温度见长

无论是重庆洪崖洞的灯光夜景,还是云南大理的洱海旁边民宿,真正优秀的文旅项目,都在细节上下功夫。指示明晰、服务周到、无处不在的便利设施。这些都极大提升了游客“归属感”。



未来之路:

文旅如何多听游客、少迷信大师?



(一)理念转型:从“为游客设计”到“和游客共创”


1. 机制创新引入“共创共建”机制,充分调研游客需求,邀请核心客群代表参与文旅策划。如宜兴竹海景区、苏州园林更新,都设有问卷、现场测试、网络征集建议。


2. 动态迭代倡导小步快跑、动态调整的运营方式。不是指望一期投入“定乾坤”,而是设定反馈收集机制,不断升级内容和服务。例如上海迪士尼每年都会根据游客反馈调整游园流程和新项目。


(二)运营策略:营造“游客参与感和归属感”


1. 细节服务优先于“大设计”与其花重金追求“舞美奇观”,不如在卫生间、餐饮、交通、导览、母婴、WiFi、休息区等环节做好服务。


2. 创造“让游客表达”的社交空间比如设置游客拍照/打卡标识、创意留言墙、线上互动活动,鼓励游客分享心得,引导口碑营销。


3. 注重文化“在地化整合”要在地取材、用“土办法”,而不是生搬硬套大师模板。景区管理方要多请“本地生活家”、文史学者参与,而不是只请“外来大师”闭门造车。


(三)人才结构:淡化“大师光环”,强化跨界团队


未来的文旅项目,更需要“懂游客心理的市场分析师、愿意下沉的运营经理、善于现场调研的前线人员”,而不是只靠“大师”方案定天下。团队可以有大师参与,但不能“唯大师马首是瞻”。



拆掉“大师”滤镜:

让用户体验成为文旅项目的“灯塔”



文旅不是“炫技场”,归根结底,是普通人在旅行中寻找愉悦和感动的过程。城市需要有场所承载文化记忆,村庄等着用创意复兴生活,但这些不应变成“名利场”或“实验品”。听大师有价值,但更要避免“迷信大师”;要让游客感受、市场温度成为文旅开发、管理与运营的不变准绳。投资方、政府部门、规划团队都应认清:唯有关注真实的市场需求,才能让文旅项目摆脱一阵风、红极一时的尴尬,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和进步。


(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)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2025中国(郑州)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新场景、新体验!
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