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文旅倒闭潮来临?运营前置可以解决哪些核心问题?
最新动态
文旅倒闭潮来临?运营前置可以解决哪些核心问题?
2025-08-191

转载来源:中国游乐 文旅倒闭潮来临?运营前置可以解决哪些核心问题? 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A3NTAyNDcxNw==&mid=2651266781&idx=1&sn=d219afef9273f8bff1e55a0df84b2688&scene=45#wechat_redirect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2025中国(郑州)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新场景、新体验!



作者 | 杨艾合
主编 | 杨明
责编 | 刘凯叶


近来,文旅项目倒闭、烂尾的消息屡见不鲜,失败的原因可能各有侧重,但核心问题一定离不开运营问题。



过去二十年,中国文旅行业经历了“资源—资本—地产”三段式狂奔:先圈山、圈湖、圈古城;再拉央企、上市公司砸钱;最后靠住宅、商铺、度假公寓回血。这套模式在土地红利与金融红利双高峰时屡试不爽,却留下一个后遗症——“重建设、轻运营”成为结构性基因。当增量土地见顶、融资通道收紧、消费分级加剧,项目一开业就面临“三低一高”(客流低、复购低、坪效低、运维成本高)的窘境。于是,“运营前置”被反复提及,但真正落到方法论与组织机制的少之又少。本文试图回答:运营前置到底前置什么?又能解决哪些过去无法根治的核心问题?



把“运营”从后端部门变成顶层战略  


1. 角色前置:让“首席运营官”成为项目0号员工  


传统流程里,运营团队往往在竣工前6-12个月才进场,职责是“擦屁股”:招商填空、演艺补位、物业接管。运营前置的第一件事,是把运营负责人从“后端执行者”升格为“前端共创者”,与设计、投资、工程同席决策。这意味着:  


? 在可研阶段就回答“谁愿意来、为什么来、来了怎么赚钱”;  

? 在概念设计阶段就锁定业态配比、客流模拟、收入模型;  

? 在施工图阶段就把二次机电、后勤动线、夜间场景预埋到位。  


2. 时间前置:把“开业”拆解为“三次开业”  


? 第一次开业:内容试运营(开业前6-8个月),用快闪、策展、直播测试真实客群;  

? 第二次开业:商业整备开业(开业前1-2个月),80%业态到位,完成价格带、服务动线压力测试;  

? 第三次开业:品牌声量开业(开业当日),只做传播放大,而非补课。  


3. 资本前置:让运营现金流反向指导投资节奏 

运营模型跑通后,可倒推“轻重资产边界”:哪些空间必须自持以保证体验一致性,哪些可以散售或REITs化以回笼现金。成都麓湖、阿那亚的“运营飞轮”之所以越转越快,就在于前期用重资产锁定核心体验,后期用轻资产放大品牌溢价,形成资本与运营的良性博弈。



运营前置解决的六大核心问题



1. 产品与市场脱节——从“供给导向”到“需求导向”  


痛点:大量文旅项目按“5A景区标准”或“特色小镇模板”复制,结果本地人不来、外地人复购低。 



 无锡拈花湾



解法:运营团队在概念设计前完成“三图一表”——客源地图(谁)、动机图谱(为什么)、竞品坐标图(凭什么)、消费时序表(何时)。例如,无锡拈花湾在可研阶段就锁定“长三角35-45岁新中产家庭”为主力客群,把“禅意微度假”拆解为48小时消费动线,从而决定商业街长度、客房面积、演艺时长,避免“景区化”陷阱。


2. 场景与业态错配——从“空间堆砌”到“情绪价值” 


痛点:古镇清一色臭豆腐、银饰、汉服拍照,游客审美疲劳。  



 十二时辰主题街区



解法:运营前置把“业态招商”升级为“内容策展”。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为例,运营方提前两年建立“唐文化IP资源库”,按“可沉浸、可互动、可消费”筛选120个品牌,包括胡姬酒肆、不良人剧本杀、唐妆体验馆,确保每个店铺既是零售又是演艺场景。开业后首月坪效达传统景区的8-10倍。


3. 建设与运营断层——从“工程思维”到“用户思维”


痛点:设计师追求“标志性”,结果出现200米无遮阳的商业街、体验动线、只能看不能坐的景观台阶。  



图片

深圳万象食家



解法:运营团队提前介入设计评审,用“游客动线热力图”反向优化建筑方案。例如,深圳万象食家在施工图阶段就调整后勤坡道位置,把原本隐蔽的卸货区改造成“夜巷市集”,既缩短后勤距离,又增加30%租赁面积。


4. 投资回报周期长——从“单一门票”到“多维收益” 


痛点:传统景区收入结构单一,只能靠门票+索道,抗风险能力弱;主题公园投资重,回收周期长,设备折旧高、更新成本高,一旦缺少持续 IP 内容注入,二次消费占比低,现金流极易在开业第三年起出现“断崖”。



莫干山郡安里度假区



解法:运营前置把收益模型拆分为“门票+场景消费+内容付费+资产增值”四维,并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给出差异化落地路径。


? 综合度假区(如莫干山郡安里):把客房、露营、马术、婚礼、康养打包成“会员制”,提前锁定高净值客群,实现开业前三年现金流回正。


? 历史文化街区:通过“文化策展+夜间经济”拉高客单价,用快闪、联名、节庆活动把“低频”变成“高频”。


? 主题公园:在可研阶段就把“多维收益”写进财务模型, 门票只是流量入口,运营团队提前设计“二次消费动线”,把餐饮、零售、拍照点、盲盒机、沉浸演艺串成一条“情绪消费链”,目标把二消占比提升到 45% 以上;另外要预留更新空间,分期开发,减少一次性投入风险。


5. 人才与机制空心化——从“外包物业”到“自研团队”  


痛点:开业后才发现演艺靠外包、招商靠中介、物业靠低价竞标,服务质量不可控。 


 

阿那亚



解法:运营前置阶段就建立“人才蓄水池”。阿那亚的“合伙人计划”,把剧场、餐饮、民宿、社群四大模块的核心人才提前两年签为合伙人,给予股权+分红,确保文化调性不跑偏。


6. 生命周期短——从“一次性开发”到“持续迭代”  


痛点:文旅项目“三年一小修、五年一大改”,每次改造都是二次投资。  


上海蟠龙天地



解法:运营前置把“空间弹性”写进设计任务书。例如,上海蟠龙天地在规划阶段预留30%“可变性空间”,通过可移动商铺、模块化景观、分时场景切换,实现“春季樱花市集、夏季啤酒节、秋季艺术周、冬季灯会”四季内容更新,无需大拆大建。



落地方法论:一张“运营前置路线图”  




阶段1:

市场验证(T-24至T-18个月)

? 完成城市级/区域级客群深访(不少于300组); 

? 建立“文化母题—情绪标签—消费场景”三角模型; 

? 输出《市场机会清单》:列出10个可落地的主题场景、5个差异化业态、3个爆款活动原型。 


阶段2:

产品共创(T-18至T-12个月)

? 运营团队与设计院“同图作业”,用AR/VR做1:1动线测试; 

? 锁定主力店与IP方,签订“预租约+共创协议”; 

? 建立“收益沙盘”,模拟平日/周末/节假日三种经营状态下的现金流。


阶段3:

建设协同(T-12至T-6个月) 

? 成立“运营提资小组”,每周驻场解决图纸与经营冲突; 

? 启动“内容内测”:用围挡艺术、工地直播提前释放话题; 

? 完成员工招聘与培训,尤其是“在地文化讲师”与“社群管家”。 


阶段4:

试运营(T-6至T0)

? 第一次开业:30%业态+70%内容,收集2000份游客反馈; 

? 建立“数据驾驶舱”,实时监控客流、消费、舆情; 

? 用“小步快跑”策略调整价格、动线、演艺节奏。 


阶段5:

正式开业与迭代(T0之后)

? 开业首月即启动“内容2.0计划”,确保每季度有20%以上体验更新; 

? 用“会员积分+社群共创”把游客变“编外员工”,降低营销成本; 

? 每年发布《运营白皮书》,把数据沉淀为行业知识资产。



未来展望:从“运营前置”到“运营共生”  



当AI、物联网、AIGC技术普及后,文旅运营将进入“实时运算”时代:游客还没出门,系统已根据天气、交通、社交情绪生成个性化动线;景区不再卖门票,而是卖“时间切片”——2小时的宋式点茶、30分钟的无人机求婚、5分钟的元宇宙打卡。那时,“前置”不再是时间概念,而是一种“共生”能力:运营方、投资方、游客、本地居民共同在一个动态系统里实时博弈、实时创造。文旅项目的终极竞争,将是“谁能把运营能力开放为社会化平台”。


运营前置不是简单的“早点招人”,而是一次从价值观到方法论、从组织架构到技术工具的系统革命。它解决的也不仅是开业后的客流与盈利,更是让文旅项目回归本质——成为人与地方、人与文化、人与自我重新连接的“精神现场”。只有完成这场革命,中国文旅才能真正从“造景”走向“造境”的系统跃迁,实现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。


(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)


来这里↓发现文旅好内容


2025中国(郑州)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博览会

500+参展企业助你一站式打造、升级文旅项目

新场景、新体验!
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